“年到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从39.93%提升至61.51%。”“贵州15年绿了好几度”的话题连日来持续刷屏网络,这是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贵州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交出的“成绩单”。
年6月,贵州获批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5年来,贵州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目标,把大生态作为三大战略行动之一,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筑牢绿色屏障、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的“五个绿色”总体部署,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贵州经济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3,总量达1.78万亿元,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2%。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并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一幅望山见水记乡愁的生态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贵阳市筑城广场片区。曹经建摄
久久为功擦亮生态底色
初夏时节,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迎来了新一年的枇杷收获季。放眼望去,黄澄澄的果子挂满枝头,村民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古胜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率近90%。年,该村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思路,实施生态修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植树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全村累计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生态自然恢复面积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0元。
治荒13年,古胜村实现了“秋收无果”到“四季丰收”的完美蜕变,成为贵州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
因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恶劣的自然条件,让生活在石漠化山区的群众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恶性循环。
如何将生态脆弱、地域封闭、经济落后等先天劣势转化为后发赶超的优势?年,贵州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绿水青山间种下“摇钱树”。年,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居全国前列。
荒漠化的速度和程度逐渐降低,但裸露“伤口”还需修复。为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贵州制定实施《贵州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出台《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同时,建立“一节一日一天一季”植树护林机制(即每年植树节、贵州生态日、春节上班第一天植树、义务植树季),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为生态建设提质扩面。5年来,贵州共治理石漠化面积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万亩。
此外,为保护绿色成果,贵州还相继实施环保执法“利剑”行动,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今年2月,贵州将禁止开发区、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等四大部分、12类地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扣除重叠部分)达.1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1.92%。
从生态脆弱到满目皆绿,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底色越擦越亮。
安顺市虹山湖湿地公园。王众摄
先行先试重现生态清流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其流域覆盖贵州7个市(州)47个县(市、区),承载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是贵州人民的“母亲河”。然而,因常年滥捕和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乌江曾一度拉响“警报”,被称为“污江”。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赤水河(贵州段)退捕工作,完成赤水河涉及的习水、仁怀、赤水三县(市)17个乡镇(街道办)户渔民、艘渔船的转产上岸工作。年,贵州结合中央环保督察部署要求,全面启动全省域网箱养殖清理取缔工作。截至年5月,共拆除网箱亩,实现省内全流域“零网箱”。
目前,贵州全省长江流域的艘渔船、名渔民已全部转产上岸,退捕率%,船网处置率%。名退捕渔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部就业,转产就业率%,退捕渔民符合参保条件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以前下河捕鱼,现在上山放羊,虽然收入有一定差距,但只要人够勤快,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高原村村民陈绍杰是铜仁市思南县最后一批退捕上岸的渔民,他正在努力适应着转产后的新生活。
除率先“禁渔”外,贵州还全面推行五级河湖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任乌江干流省级河长,为乌江治理保护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坚持“铁腕护河”,与重庆、四川、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建立《赤水河、乌江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共筑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屏障。编制完成乌江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共划定29个“保护区”、47个“保留区”、7个“控制利用区”、26个“开发利用区”……贵州用制度利器,换来乌江水清岸绿。
乌江铜仁市德江县长堡乡段。高廷江摄
“乌江的水终于回到了记忆中的样子。”夜幕降临,六旬老汉赵文全迎着河面吹来的清风来了个深呼吸。赵文全家住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中大街,据乌江仅3公里。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乌江从污染到治理的全过程。
出实招、用实功、得实效,年,贵州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9.3%,9个中心城市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74个县城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乌江流域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的治理修复。贵州用实际行动作答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如今,一条条碧波清流正承载着新的希望,不断奔涌向前。
毕节织金乌江百里画廊。聂小勇摄
以绿生金畅享生态红利
阳春三月,黔东南州锦屏县清水江两岸、道路两旁数万株早樱浪漫绽放,吸引了各方游客争相“打卡”。这是该县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治理,因地制宜推出的“大花园大果园”项目。
年10月,锦屏县采取点线面相结合方式,以全县15个乡镇个行政村为基础网格化布局,以重点村寨、河流公路主干线、重要产业园区为精品重点区,在村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房前屋后等区域种植樱花,配以多种彩化苗木和精品果树,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促进“木头财政”主导向“农林文旅”多产融合发展。
年,锦屏县森林景林地利用面积达万亩,森林观光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亿元。
锦屏实践,是贵州一手抓绿色“颜值”提升,着力完善生态保护体系,不让绿色减少一寸,一手将“颜值”转化为价值,实现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典型。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贵州抢抓机遇,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主导,在发展之初就严守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崛起。正是这种超前的理念,让绿色成为了贵州最亮眼的底色,从黔北大娄山到东北武陵山,从黔西乌蒙山到横亘中南的苗岭,17.62万平方公里的贵州省域上,满眼尽是美丽的山景风光。
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兴义举行,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自此,大会会址永久落户贵州。借此机遇,贵州开启了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新篇章。
高桥极限、洞穴探险、路跑健身、山地骑行……贵州以山地旅游为基本定位,适时开展山地旅游资源大普查,编制实施山地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推广山地旅游系列标准,突出抓好山地旅游重点项目,着力加强山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山地旅游业态,将贵州打造成“山地户外运动天堂”,让“山地公园省”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乡愁故园,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
蘸生态笔墨,绘生态华章。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