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论坛

首页 » 分类 » 常识 » 走出矿竭城衰的汞都从人去楼空到旅
TUhjnbcbe - 2023/8/16 13:49:00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走出“矿竭城衰”的“汞都”:从人去楼空到旅游小镇

中新网贵州铜仁11月28日电(记者宋宇晟)“职工夜校”教室的墙上写着“刻苦学习扫除文盲”的标语,另一间屋外的墙壁上画着“大力生产”的壁画,“国营理发店”门口的黑板上写着这样的理发价格——男同志8分/位(包刮胡子)、女同志6分/位、学生5分/位……

置身于贵州铜仁万山区的朱砂古镇,你可能会恍惚觉得,自己穿越回到了上世纪的某个国有工厂。只是,身处其间的已不是当年的工人,而是前来观光的游人。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融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当年的万山被誉为“中国汞都”。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矿三代”吴计系对当年的万山记忆犹新,“那时候厂里什么都有,我们在这里打篮球、搞活动,小时候还逃票去看电影。”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吴计系回忆,那时,父亲是接了爷爷的班,在这里工作。少年时的吴计系曾经这样设想自己的未来:等父亲老了,自己就像他一样接班进入厂里,然后在这工作一辈子。

在当年的环境之中,这确实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虽然这里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集山、水、林、洞为一体,但那个年代人们眼中,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山沟沟”,而是有着“八千多职工、三万余家属”的大国企。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此处的汞矿资源之上。当矿老山空、资源枯竭之后,曾经的辉煌便不复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万山的矿产资源开始趋近枯竭,加之多年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当地的发展一度陷入“矿竭城衰”困境。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也是在这时,吴计系意识到,自己曾经对未来的设想没法在这里变成现实了。

“人去楼空”、“荒草丛生”、“留守都是老人或儿童”,这些词语出现在吴计系对90年代万山的描述中。说白了,就是没人气了。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作为“矿三代”的他,不得已也要外出打工了。“我们刚开始出去很不适应,到外面打工时会遇到没饭吃、没电用的情况,打工住的房子出问题了要自己修……这都是我们从没在万山经历过的。我那时想,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状况?”

当“汞都”无汞可采,万山注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与调整,甚至被列入了贫困县之列。

年,万山被列为中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通过产业原地转型,走上旅游发展的道路。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当地将曾经废弃的矿区建筑改造成富有年代感的景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朱砂古镇。同时,当地还利用原汞矿遗迹遗址、朱砂文化、丰富的山水自然景观和凉爽气候结合,打造特色旅游。

年,这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开门迎宾;矿山博物馆、公里的“地下长城”、玻璃栈道等景点也向游客开放。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冷清了多时的矿山、厂区又热闹了起来。

年,万山区正式获批退出贫困县。报道称,年万山区朱砂古镇接待游客大约万人次,收入约1.4亿元人民币。

在外辗转十多年的吴计系也回到了家乡,目前做当地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

他告诉记者,每年冬季算是当地旅游的淡季,即便如此,酒店的房间也订出去不少,如果是旅游旺季,时常都订不上房间。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如今,越来越多这样的“矿二代”“矿三代”回到了朱砂古镇,从事和旅游相关的工作。

朱砂古镇景区。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摄

现在,不少当地人都说,朱砂古镇正在撕掉“汞都”的标签。

但其实,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向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给这里留下的印迹,以及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探索之路。(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出矿竭城衰的汞都从人去楼空到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