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当然是省会贵阳市。这不是我非要吹捧贵阳。而是风水确实好,红色部分是山脉,蓝色部分是河流(下同)贵阳市处于几条山脉的交汇处,中间恰好形成一个盆地,在古代这里叫“格洛格桑”就取名叫格洛格桑盆地吧,几条河流在此交汇,可谓藏风聚气,山清水秀。是个理想的建城地址,不过随着城市的建设,很多山脉河流已经消失了,但是整体风貌还在。
第二名,遵义城。遵义西边依靠凤凰山脉,湘江河由后面穿过。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湘江河把凤凰山脉切断头了,成了断头凤凰,如果湘江河绕前面的城区而过就完美了。很多读者觉得很奇怪,那条河为什么非要切断山脉,那里地势看起来这么高高。这个在地质学上叫做“先河后山"的现象。也就是说以前先有湘江河,最后凤凰山脉在河床的位置隆起,河流的切割速度大于山脉的隆起速度,所以看起来山被河流切割。
第三名,青岩镇。青岩北部依靠笔架山,前面是涟江河。但是由于是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脉不明显,但是后面的文笔山是该处文脉的发源地。贵州第一文状元赵以炯就是诞生于此。
第四名,铜仁市。铜仁城南大小江合流处,有铜崖挺然耸立,相传渔人于河中得铜佛三尊,故名“铜人”。“人”与“仁”谐音。后面是来龙的两条山脉,不论是风水还是古代军事防御还是防洪上,铜仁都是难得的宝地。
第五名:镇远县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从先秦时期开始建置,两千年来都是作为州县和府的驻地。在明清两代城北是府城,南城是卫城。舞阳河呈“S”形穿城而过,风水学上叫“太极水”。不过缺点就是两岸的陡崖太多,不透气,影响人才的培育,也影响城市建设。
第六名:施秉县城,施秉县因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而得“施秉”。明洪武五年置偏桥长官司,洪武二十三年置偏桥卫,成为进入云南的重要中转站。施秉县位于两河交汇,山环水绕,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唯一的缺点就是后面的座山有点矮,难得镇住两条水,且不利于军事防守,地势低平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第七名:松桃县城,松桃是铜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县。也是铜仁地区唯一保留浓厚少数民族文化的县。康熙四十三年置正大营厅管理苗务,雍正八年迁理苗同知至长冲,雍正十一年由长冲迁到蓼皋山下建城。松桃县的驻地一波三折,最后迁到现在的位置,可见风水原因是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感觉松桃县的平面图像个缩小版的重庆城有木有。
第八名:惠水县城,明朝初年建程番府,是当时贵州的省会。后把驻所迁至贵阳,惠水降为定番州,隶属贵阳府,惠水县有宽阔的涟江大坝,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大米产地。但是风水学上有个软肋,山脉与河流平行,南北宽阔,不利于“藏风”而且城后延伸的山脉太短和低矮,既不利于防洪也不利于军事防守。当年省城迁往贵阳除了交通原因之外风水也是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第九名:江口县城,江口县依靠巍峨雄伟的梵净山,前面为大小锦江。几条山脉向县城聚集。我个人觉得江口县非常符合风水的典型特征,不过因为开发较晚,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历史上不怎么出名,不过我相信江口县一定飞上枝头变凤凰。
第十名:荔波县,顺治十六年,县治里袄村,乾隆二年县治迁蒙石里全亨村,并设荔波营,荔波的漳江是重要的旅游区,也是黔南生态环境最好的一个县。
黔东南锦屏县亮司,这个是我附加的,如果是统计乡村的话亮司村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风水宝地。有“黔东第一苗寨”之称。历史上这个“蛮夷之地”也是文风荟萃,各类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先后出仕宦及贡生以上各种学位的文人多名,清代举人龙绍讷为亮司人,是贵州著名的苗族学者,其著作《亮川集》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后山的那几条山脉的尽头,是理想的墓地阴宅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