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论坛

首页 » 分类 » 分类 » 贵州省铜仁市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
TUhjnbcbe - 2023/8/8 21:41:00

“我不是退休干部,实在是想不到,老了老了还有书读。”最近,搬迁进城不到一年的74岁老人杨老秀实现了多年的上学梦,老人心里很高兴,逢人就说现在生活的变化。

杨老秀原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两岔河村人,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跟随大儿子一家搬迁到松桃团山社区安置点,儿子儿媳长期在外务工,杨老秀在城里的新家和10岁的孙子一起生活。

“没搬来之前,心里想得多,怕不熟悉环境、怕被欺负,想搬又怕搬。想,是因为自己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晓得住在偏远地方的困难;怕,是晓得进城后有各种不适应。但为了孙子读书方便,也还是搬来了。”说起当初刚搬迁进城时的情景,杨老秀禁不住感慨。

没搬之前,老人常年带着孙子独自在老家生活,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

答应搬迁的时候,老人有各种顾虑,自己从来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出门路也找不到,孙子又还那么小,想到这些具体困难,一度老人对搬迁进城充满了恐惧。

“但回想自己辛勤劳作一辈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主要原因,除了没文化,就是地方太偏远了。”杨老秀说,“如今有搬迁进城改变子孙生活的机会,我权衡利弊,主动做起了儿子儿媳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早点搬。”

搬迁进城后社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各种政策的保障,远远超出了杨老秀对新生活的预期。

为免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今年起,贵州省铜仁市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组织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紧扣“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全力服务安置点群众,努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

今年上半年,铜仁市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面建成个工青妇组织和“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实现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联系服务全覆盖。

实现杨老秀“上学”梦的,就是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团山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追梦桥”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双语夜校。

这个夜校,在为搬迁群众提供“精神便餐”的同时,将各项政策融进课堂内容,让搬迁群众逐步融入市民新生活。

结合搬迁群众实际情况,团山社区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以及技能专家等“苗语+汉语”双语授课,真正把课堂建成搬迁群众的暖心堂,办成从农民到市民顺利转换的加油站。

自夜校开办以来,杨老秀每期课都会按时到,每次课上认真听,回家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孙子听。

“夜校讲的我都听得懂,志愿者和社区干部也热心,有了他们的热情周到服务,我之前的担忧都消失了,我现在就是一门心思的照顾好孙子,享受好新生活”。

如果说夜校消除的是像杨老秀那样的搬迁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针对搬迁儿童的“四点半”课堂,则是解决了中青年群体工作孩子难以兼顾的问题。

六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位于万山区丹都街道龙生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二楼的“四点半课堂”格外安静,然而每到下午四点半,刚刚从学校放学回来的小朋友让安静的楼道顿时热闹了起来,排着队“挤进”教室。

“四点半课堂”是铜仁市党委政府为了解决易地扶贫安置点出现的孩子“管理空档期”,减轻搬迁群众看管孩子与工作之间的两难抉择压力而设置的课堂。

这个课堂,同时也在引导安置点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搬迁户子女在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学习有人辅导,兴趣特长有人指导,以便更快更好融入新生活。

截至目前,铜仁全市个安置点建立“四点半课堂”43个,开设“希望小课堂”61个,“追梦”书屋25所、新时代“”青少年服务台15个,建立职工之家37个、职工书屋35个,建妇联工作站个,资助安置点困难家庭学生名,发放助学金余万。

铜仁市安置点常驻西部计划志愿者名,聘请少先队辅导员28名,为服务青少年搭建了强有力的队伍阵地。

同时,铜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开展常态化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截止目前,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人,借助春晖品牌及平台优势,为新市民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从“山里”到“城里”,从“农民”到“市民”,全市像杨老秀一样的搬迁群众正在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在各级工青妇的同心协力下,拔穷根摘穷帽,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以新市民、新生活、新奋斗为起点,朝着“幸福梦”出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铜仁市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