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高素质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组建铜仁市第二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2所,创新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稚雅计划”等项目,累计培养、培训山村幼儿园优秀教师、小学骨干教师等余人(次),助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幼专力量”。
强化社会服务擦亮“教育明珠”
积极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普通话推广、关爱留守儿童等“三下乡”实践服务活动,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落于实际行动中。年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先后到松桃、碧江、万山、玉屏、思南、印江等开展实践活动,从梵净山下到锦江河畔、乌江两岸,足迹遍布铜仁乡村,搞调研、做实践,进村庄、访民情,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两年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称号。
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山村支教、文艺下乡等活动,解决了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幼专力量。学校先后投入55万元、选派21名优秀干部到沿河县、松桃县、思南县、石阡县、万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督导组成员,各二级学院积极组织文军扶贫工作队下乡帮扶,取得了系列成绩。2名同志获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1名同志先后两次获全市优秀驻村干部,1名同志获铜仁市五一劳动奖章,2个党总支分别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先进集体。今年再次选派优秀干部到碧江、思南的4个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干部、第一书记。
抢抓铜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机遇,主导开展了“铜仁市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下高校和幼儿园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铜仁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助推形成了铜仁市“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获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十大民生决策”。
学校多次获中央部委、省、市表彰,被誉为“云贵高原上师范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立足根本任务打造“育人摇篮”
厚植铜仁幼专百年文化底蕴,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构建了独具“为仁印记”特色的“”立体德育育人模式,从顶层设计、具体措施、建设成效三个方面界定了学校、学院、专业、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坚持学科知识与岗位能力协同、基本素养和发展能力并重、全人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统一的理念,培育了一批“金课”“银课”。
以“双高”校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秉承“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学校精神,奋力在乡村振兴中谱写一个又一个有思想深度、人文温度、幼专风度的“幼专故事”。
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打造了“为仁印记”思政品牌,培育出“中国好人榜”获得者、孝老爱亲典型代表杨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赵跃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累计为铜仁、贵州乃至武陵山片区输送了余名优秀教师。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强化实训室建设,积极探索精品美育课程,传承和发展玉屏箫笛文化、百囍剪纸艺术、土家山歌、黔东民族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
打造“为仁书院”地方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成立了文博馆(校史馆)、百囍文化剪纸大师工作室、玉屏箫笛文化大师工作室和戏剧社、武陵学社、国学协会、箫笛协会等组织,将“土家山歌”、“思南花灯”、“摆手舞”、“苗家四面鼓”、剪纸、箫笛等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与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构建了“以大美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人、以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熏陶人、以壮丽黔东红色文化引领人、以梵天净土生态文化陶冶人、以清风校园廉政文化塑造人”的5种润心育人文化,形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建设体系,为“多彩贵州·桃源铜仁·美丽幼专”民族文化品牌注入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成功申报立项省社科联课题《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实时路径研究――以铜仁幼专五种文化为例》,五种文化读本《润心》《静心园内好读书》《红色黔东》《清风校园》,积极为振兴乡村文化和文化兴市战略书写“幼专文章”。
文/图张羽洪田洪
编辑江佳佳
编审文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