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论坛

首页 » 分类 » 问答 » 看高清视频,如何做到不卡顿CSDN
TUhjnbcbe - 2023/4/2 17:25:00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作者

阿里文娱高级无线开发工程师去疾

责编

屠敏

5G时代,从生产端到播放端,超高清音视频将成为主流,如何让播放更加“智能”,让用户随时随地都有流畅观看体验,既“高清”又“不卡”?

本文将详解优酷“智能档”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落地效果,尤其是如何突破“传统自适应码率算法”的局限,解决视频观看体验中高清和流畅的矛盾,并以“热综热剧”等场景为蓝本,一睹“大项目”背后的视频播放实践。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背景:智能档是什么、有什么?挑战:传统自适应码率理论与播放实践的碰撞实践:清晰度策略优化迭代过程——整体框架建设,从数据中分析和学习总结:优酷智能档的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

优酷“智能档”是什么、有什么?

为了大家能够对优酷智能档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这里准备了一个带宽限速条件下播放的视频。视频1是传统P蓝光清晰度,视频2就是今天要提到的“智能“清晰度。我们看到视频1已经开始卡了,视频2还在继续播放,但清晰度角标已经变为超清了。

00:48

视频1

01:03

视频2

好,刚刚播放的是《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追捕狼卫的一段视频,是在带宽限速的情况下播放的,大致是在1.5Mbps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左侧使用P清晰度,当画面变化较大,对应的码率也波动较大的时候,发生了卡顿,而且提示是否要切换到智能播放。而右侧的“智能”清晰度则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网络不足以支撑蓝光,降级变成了超清,避免了卡顿,然后在这段播过去之后又重新恢复到蓝光。

优酷“智能档”简介

看完这段视频,我们来明确一下,关于智能档的几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智能档,这个大家刚刚也都看到了,智能档是一种新的清晰度选项。

2)为什么要有智能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

让播放体验更加智能。例如,用户在一个不确定的网络环境下,不知道什么清晰度最合适,选择高清晰度,卡了;选择低清晰度,画质体验又不好。优酷智能档就是要解决这个选择问题,智能匹配最合适的清晰度,避免用户自己反复去尝试;避免播放卡顿。例如刚才的《长安十二时辰》视频,在网络限速或者更常见的4G下,网络波动大,智能档实时地调节清晰度,在保证用户观看更高清晰度的情况下,避免播放卡顿。3)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就要提到自适应码率技术,根据网络环境和播放过程中的状态,去实时决策选择最合适的清晰度。

自适应码率技术

自适应码率这项技术,早在年前后就已经被人提出,大致在年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得到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关于自适应码率的技术方案,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协议框架:支持多个不同码率的清晰度传输和播放,约定服务器端、客户端的;第二部分算法策略:更具体地确定什么状态下匹配哪种码率、哪种清晰度更好。在协议框架上,苹果较早提出了HLS的方案。后来MPEG专家组提出行业标准DASH;除此之外,微软、Adobe等公司也有技术方案,但设计上比较类似,大同小异。

在算法策略上,是百花齐放。过去几年,学术界涌现出不少相关论文,比如右侧列表中所示,归纳起来分为4类:

第一类,基于网速预测,根据网速带宽和码率的大小进行选择;

第二类,基于播放器的buffer来判断决策;

第三类,引用一句话网络名言“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即融合前面两种因素;

第四类,更高级和领先的,将近几年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引进来,根据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来选择清晰度。

自适应码率技术的工作流程

自适应码率技术在从生产到播放的整个链路,分成5步:

第一步,原始的视频资源文件,它可能只有一个比较高的清晰度;

第二步,生产端对视频进行转码和切片,根据播放需要,转码成不同清晰度的码流。一般清晰度越高,码率越高,文件越大。每个码流都切分成时间对齐的分片,一般是10s;

第三步,在转码和切片之后,经过CDN节点在网络上进行分发;

第四步,各自适应码率的算法按策略选择需要的清晰度;

第五步:客户端下载这个清晰度的分片文件,进行播放。

自适应码率算法:基于带宽速率

看完框架链路,我们再来看算法策略,先是最简单的基于带宽的策略。

这类算法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网络下载速度,对网络情况做预测,如果比视频某一个清晰度的码率大,那么就可以选择这个码率,否则只能尝试更低清晰度。右上角图中列出了4种算法,都是基于速度进行判断的,清晰度和网速变化是正相关。

这个算法简单直接,缺点是如果过去网速高,对网络的预估又过于自信,网络波动落差大时,就无法下载完预期的清晰度内容,容易卡顿。

另外,清晰度受网络波动影响大,网络一波动,就会频繁的切换清晰度,这相当于忽略掉播放器中buffer的作用。

自适应码率算法:基于Buffer

基于buffer,就是播放器的缓冲区还能播多长时间来选择。这种方式直接放弃速度,只看buffer,没数据可播时才会卡。当buffer低时,选择最低清晰度,buffer随播放进度和下载进度一点点变化,清晰度不会有太大波动。

缺点是buffer的变化相对缓慢,会丧失对网络变化判断的灵敏性。比如用户网络换环境立刻变好了,但是buffer涨到最高清晰度的区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BBA算法,我们可以右侧这张图,横轴是buffer,纵轴是清晰度码率,它们之间维持一个线性关系,buffer越高清晰度越高,直到达到最高的清晰度;同时为了保证不卡顿,最低清晰度也要攒够一定的buffer,才开始考虑换更高的清晰度。

自适应码率算法-MPC

这类算法有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给出一个QoE的公式化定义。QoE就是体验质量,包含清晰度、卡顿时间、清晰度切换3个因素。一旦确立好QoE的计算公式,在网络状况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将自适应码率算法转化为一个求最大值的数学问题。

但是网络状况完全确定需要“上帝视角”。一般情况下,网络波动是可完全预测的,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我们认为网络波动会比较小,后面网络情况和前面已经统计到的速度存在一定关联性,所以上面的这种求全局最大值的就可以退化成为一种局部的计算,并尝试通过局部累加,达到近似全局最优解,这好比是从一个全局的动态规划变成一个局部的贪心思路。

所以它的具体决策过程是:

第一步,根据过去的情况,判断网络质量,预测速度;

第二步,生成未来N片,比如5片,将所有可能的清晰度组合做列表;

第三步,逐一尝试,找出所有可选项中QoE最大的组合;

第四步,将选择中下一片清晰度作为本次清晰度选项,每个分片选择时都依次类推。

自适应码率算法-基于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就是为计算机提供大量数据,让计算机基于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在特定领域做出判断,并针对判断给出评定标准,告知机器判断是否正确、准确,经过反复大量的学习过程,提高计算机判断能力的准确性。

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是针对一个过程该如何做决策的学习。

如下图,机器人学习养花,看见花要枯死了,选择用水浇花,获得一个正向的奖励;如果看到花快被淹死了,还去浇花,那么就只能得到惩罚,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考虑是否施肥、打药,训练机器人把花养好。

近年比较火的机器学习方式就是深度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将“养花过程中机器人的动作”理解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函数,输入是花的状态,输出是应该浇水还是施肥的决策选择,花是否养好作为不断调整函数内参数的依据,一旦参数调整好,这个函数就可以给出准确决策,神经网络就相当于这个复杂的函数,具体的一个模型实例就相当于这个函数里所需的所有系数。

我们做清晰度选择的例子和养花的过程很像,输入是过去的网速情况、buffer情况等,输出是清晰度的选择。

年开始有论文提出类似的方案,优点是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训练好了就相当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它看过很多历史网络变化的数据和选择结果、知道遇到特定的情况应该如何选择。弊端是太“高深莫测”,可解释性不强。

业界应用情况

国外的视频产品,Youtube和Netflix的手机客户端都有对自适应码率技术的应用。在国内,早在两年前,优酷就在做类似尝试,但最初的清晰度选项叫做“自动”,在起播时帮用户选择一个合适的清晰度,但是播放过程中如果网络有波动它不会变。随着优酷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现在优酷能够通过“智能”选项,随时随地的根据网络情况进行清晰度选择和必要的切换。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自适应码率技术的理论虽好,在大规模实践中,却屡屡碰壁,归纳起来有如下的挑战: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起播处理

起播的典型挑战是:

典型策略:环境未知,如何避免卡顿;网络环境良好的状态下,如何提升清晰度。按照学术界的算法论文,起播时为了避免卡顿,都是从最低清晰度开始,但实际尤其对于没有使用过同类产品的用户,10s的模糊不能被接收的;起播速度:如何快速播放。为了高清和起播后不卡顿,多加载一会儿,行不行?不行!快速起播是良好播放体验的开始。所以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

如果网络足够好,起播就提供高清晰度;为了避免卡顿和起播太慢,必须在网络差的情况,适当地选择低清晰度;不能为清晰度选择而给播放带来太大的额外开销。优酷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根据视频是否为首次播放进行分类。不是首次播放的,可参考前一次播放的清晰度;是首次播放的,参考播放服务的请求耗时。在连播情况下,既然可以用上一次播放的清晰度,也可以利用上一次的播放中的速度信息,更确切知道当时的网络情况;

其次,我们发现请求耗时的区分度并不大。播放器也在进行一个网络质量评估的项目,这样就引入了网络评分机制,作为清晰度的一项参考;

最后,秒播项目也全面铺开,在播放前下载一个分片。一方面下载过程提供了速度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结合分片的清晰度进行选择,避免起播清晰度频繁波动。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网络情况预测

第二个挑战就是对网络情况的判断,即对带宽的预测;虽然不少论文都提到了根据历史下载速度求平均值,对当前或接下来速度做预测,但是关于细节基本都避而不谈。

网速非常重要,它是对当前网络判断最直接的数据来源,也是保证升降档快速灵活的一个关键因素。

速度预测的难点是网络情况是实时变化的,不同环境变化形式和方向都不同。例如,上图中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网络条件,第一个网速高且稳定,第二个网速在极速波动。所以预测速度的原则是尽量保守、尽量平缓,吸收掉波动情况,即对过去一段时间的速度取平均值。平均值的计算方式,可以结合上图的两种情况来看:

一是,传统算数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方式;

二是,将对过去速度预测的误差考虑进去,也是robustmpc方案中提到的,更适合我们的需求。

那么,只有速度预估就够了吗?当然不是。由于网速是可随时波动的,实际网速也可能达不到预测速度,所以我们需要兜底方案。这里采用的是超时,即在预期的时间内,如果当前清晰度分片下载不完,将自动调整,避免buffer消耗后发生卡顿。

超时设置也需要精心考量,超时意味着当前分片如果下载不完就要丢弃,那么已下载完成的部分是不能用来播放的,否则就会出现同一视频内容用两种不同的清晰度重复播放。所以buffer较小时,不适合超时,否则容易增加卡顿。

什么情况设置超时呢?预期超时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首先是选择清晰度预期它能下载完,如果下载不完,我们可以用更低清晰度来替代。我们要保证现有的buffer足够这两个清晰度下载完成的时间,此外要尽量留足时间,让当前清晰度的下载能够在较小的波动下完成,避免频繁切带来的网络浪费和不好体验。

体验衡量

随着智能档的推广和应用,我们也需要考虑带宽成本,行业通用解决方案是使用PCDN,在播放允许的情况下,避免直接向成本较高的CDN服务器请求转而找到成本较低,但质量不太稳定的节点,这样就会引起速度的波动。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首先,PCDN调度的原则,是将buffer趋于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buffer较低的情况,为了避免卡顿保证服务质量,会直接走CDN;第二段是部分从CDN下载,部分使用质量较差的P2P节点;第三段是buffer较高的情况,卡顿风险低,直接断开CDN,只使用P2P。

简单来说,为了保证智能档用户有稳定体验,我们在节点切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使用一个较高的速度,比如使用连接CDN时的速度,如果P2P的速度比CDN的速度高,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更高的速度,当质量较差的节点满足不了当前速度时,buffer就会降低,迫使PCDN逐步切换回高质量的节点,这样就做到了和PCDN结合的自适应调整,做到了速度的相对稳定。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其它

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何衡量智能档的体验,如何评价效果。

学术论文的衡量标准是看QoE,它包含了对清晰度质量、卡顿和清晰度波动的因素。但它是单一值,两次不同的播放,QoE一个高一个低,说明前一个体验更好,但是无法知道差的原因,是卡顿太多还是清晰度太低?所以单一值,不利于我们衡量真实效果,也不利于明确优化方向。

所以,我们最终通过和实际业务目标相结合,整体看全盘数据,同时将卡顿率、高清晰度的播放时长占比拆开来看。卡顿率高了,要想办法降卡顿,策略上要相对保守;如果高清晰度少了,就要适当调整策略,让用户更容易升到高清晰度。

此外,播放的体验好不好需要多维度考量,除以上两个关键指标外,我们也增加了其它维度数据,比如,使用智能档用户的播放量占比、一次播放的清晰度切换频次,高buffer降档的反常体验发生比率等。

实际上,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不止这些,比如倍速播放的情况,4G下考虑流量的问题等。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就不一一展开了。

智能档的设计、实现与优化迭代

以上介绍了自适应码率技术的一般原理和挑战,接下来从整体分析,优酷智能档是如何设计的,又是如何优化。

优酷智能档的整体结构设计

智能档的整体框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是客户端,上层是服务器端。

第一,清晰度选择的控制器是在客户端,包含一个策略引擎,支持多种策略实现运行,为策略的运行提供了统一接口;控制器需要与播放器内核的数据源处理部分打交道,从播放器内核获取到视频的基本信息,比如支持几个清晰度、每个清晰度码率多少,有多少个分片、每个分片多大,同时也从播放器收集当前的播放状态,比如当前的buffer状态;此外,客户端还需要从下载器那里得到各分片的下载速度,从全局的网络监测模块感知当前的网络质量情况,最后执行策略,输出下一个清晰度,通过内核交由下载器去下载,进而播放;

第二,智能档的控制器每次播放后会收集整个决策过程中的输入/输出信息,并上报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用这个数据做统计、分析、优化,然后进一步改进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闭环的数据体系。

策略实现-多策略支持

结合前面算法论文中的理论,我们先后尝试过实现四种策略:

第一种:Pattaya是我们最早尝试的一种策略,将单独基于速度的一类策略,后来也引入了基于buffer策略,不断根据数据情况增加一些经验规则进去,也是早期进行链路调试的一个策略;

第二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策略;

第三种:实现和调试了基于MPC思路的策略;

第四种:根据经验创造出来的,基于下载尝试和超时的SBit策略。

我们以ABTest的形式分桶开启各个策略,观察效果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套统一策略,包含起播/Seek决策、播中决策、超时处理、卡顿处理等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数据体系建设-信息的收集与解析

上面提到四类策略,在衡量效果时,我们提到了一些关键指标,相关的统计数据在上线之初就进行了支持。那么,这四类策略是不是上线就表现良好,表现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每一次播放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有详细记录,如图中的数据结构。

第一步,早期我们考虑一次播放的决策数据量比较大,同时还不具备这种批量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主要是以日志的方式打出来;

第二步,我们了解到阿里云的数据工场能够提供这样一种能力,通过自定义UDF解析结构复杂的编码数据,并且通过一般的编程语言以实现插件的形式,完成各式各样的分析,这样我们就将客户端上每次播放的所有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进行压缩、编码通过埋点渠道报上来,需要分析的时候在数据平台上解码分析。

上图,是一个经过编码的智能档播放信息,报到服务器端之后,我们通过数据平台对立面的信息进行解析。当然这张图立面只画出了其中一部分信息,包含原始的输入速度、预测的速度、播放器buffer的变化情况,这样整个智能档的决策过程就尽收眼底。

数据体系建设-优化应用

当完整数据体系建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优化。下面以卡顿优化为例,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步,当版本发布后,观察整体的大盘数据,发现卡顿超出预期,我们会分析用户用例,对卡顿情况有初出认知。

第二步,基于已知信息做分类规则,比如,是起播就卡,还是播了很久之后才卡;是因为网络差,清晰度降底都还会卡,还是在策略上有优化的空间?

第三步,根据规则将所有发生过卡顿的播放数据做聚合分析,知道每种可能情况的占比,有针对性分优先级的去解决和处理问题;

不只卡顿,还是其它像高清晰度没有达到预期,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分析。这些数据除了分析这些问题以外,还有利于我们对整个优酷用户播放过程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比如说他们的网络情况分布等。

智能档的应用推广

在智能档完成设计、实现、优化,我们希望它能够在更多的场景上得到应用。智能档最初是在手机两端上率先完善和放量,其次是iPad端。在过去一年,我们也在iKuOTT等客户端场景下投入使用。

这里面需要强调是大型直播场景,比如双11猫晚、近期的义演直播《相信未来》,直播和点播场景有差异:

第一、直播要求低延迟,比如看球赛,不能隔壁进球了,这里还在射门。所以这个特点就决定了端上播放器不能有太多buffer,智能档的决策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更多的从网速上获取信息;

第二、直播是实时性的,生产端生产出视频流是实时进行的,而且通常的直播时长比一集电视剧时间还要长,所以存在技术风险,这时候智能档就有了用武之地。

和直播场景有关的第一个问题是流量控制,某一场直播开始前,会预估流量,但实际可能因为某个节目特别火爆,新用户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在服务器流量压力大时,智能档可以通过实时下发配置适当的调整用户的清晰度,例如,必要情况下,降低一个清晰度,实时缓解服务器带宽和流量压力。这是传统清晰度所做不到的,传统清晰度可能从进入直播间到看完就固定在一个清晰度码率上。

另外一个常见问题是直播时,在生产端可能会出现某一路流转码失败,智能档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标记这路流不可用,在后面的播放切到其它相近的清晰度时,保证整体直播效果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智能档的应用总结及未来

在过去一年,优酷智能档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优酷智能档在过去一年的建设过程中,覆盖了移动端约30%的播放量,甚至比播放某些传统的清晰度播放量都高;从智能档内的各个清晰度播放时长来看,能够让用户在90%以上的时间观看比较高的清晰度,同时保持着比一般清晰度更低的卡顿率,尤其在4G网络下,能够做到传统清晰度的一半;智能档为优酷整体的播放体验优化提供了工具,也在直播等场景成为了技术保障的必要手段;最重要的,经过过去一年的优化,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对于未来,主要有两点思考:

随着5G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将移动蜂窝网络下观看视频,智能档会得到更多应用。可能大家要问了,5G网速那么快,还需要智能档吗?这里我想到了一句话,WhatAndygivesBilltakesaway,“安迪比尔定律”,这里面Andy是Intel的CEO,Bill就是比尔盖茨了。意思是无论Intel的CPU造的多么先进,都会被新的Windows系统消耗掉。回到播放场景,网络技术是在发展,但人们对高清视频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智能档是必要的;另外,一定会出现新的手段,让自适应码率技术的效果更好。比如今天提到的Pensieve,利用强化学习来进行清晰度选择。这个原作者在年又发表了一篇新论文,大致内容是他又改进了算法模型,开始在Facebook进行实验,这是个未来的方向,现在的可解释性等等问题应该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参考文章

J.Jiang,V.Sekar,andH.Zhang..ImprovingFairness,Efficiency,andStabilityinHTTP-basedAdaptiveVideoStreamingwithFESTIVE.InCoNEXT.T.Y.Huangetal..ABuffer-basedApproachtoRateAdaptation:EvidencefromaLargeVideoStreamingService.InSIGCOMM.ACM.X.Yin,A.Jindal,V.Sekar,andB.Sinopoli..AControl-TheoreticApproachforDynamicAdaptiveVideoStreamingoverHTTP.InSIGCOMM.ACM.Mao,H.,Netravali,R.,andAlizadeh,M..Neuraladaptivevideostreamingwithpensieve.InProceedingsoftheACMSIGCOMMConference.ACM.L.DeCicco,V.Caldaralo,V.Palmisano,andS.Mascolo,“ELASTIC:aclient-sidecontrollerfordynamicadaptivestreamingoverHTTP(DASH),”inPacketVideoWorkshop(PV),.更多精彩推荐

苹果或在WWDC宣布放弃英特尔转向自研5nmARM芯片,这次时机成熟了?

国产数据库技术全面破冰,金融核心系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指日可待

Linux之父怒删工程师提交的补丁,称“太蠢了”网友:怼得好!

干货!3个重要因素,带你看透AI技术架构方案的可行性!

干货

大白话彻底搞懂HBaseRowKey详细设计

热评

警惕新基建热潮中的区块链项目烂尾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高清视频,如何做到不卡顿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