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论坛

首页 » 分类 » 分类 »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
TUhjnbcbe - 2021/6/24 11:32: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年4月16日下午,陈剑在广东中山市委党校作城乡融合发展报告

年1月4号,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起点高,系统性强,对策具体明确。

《意见》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笔者以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宣言书。如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将大大加快向城乡一体转变进程。

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很不公平制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旗帜写的是公平正义。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却是严重背离公平正义的制度。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终给予破除。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是指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同时也体现了城乡关系,农村严重附属于城市。

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城乡户籍制度。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几十种相关制度安排,如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较于城市户口,农村户口难以享有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相对应的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很难在城市就业、定居。而城市则从农村汲取人才、土地、农副产品等资源,却限制了农村人口享有城市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并且,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人为制造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社会阶层分化。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与农村人为分割,使得非农业户口附带了各种特权和福利,形成了城乡不对等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是一种对农民群众严重不公平制度。

城乡发展的相互隔离,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城乡互动的壁垒在逐渐消除。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成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的主要标志。沿海城市产业工人主要来自农民工。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发生了重要转变,国家不再从农村收取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反而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向农村转移资源。绝大多数远离城市的集体土地增值空间有限,在限制工商资本下乡政策的主导下,普通农民的土地权益反而受到了保护;城乡关系的公平性正在提升;城市和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逐渐清晰。但农民工的市民化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未获得相应保障,在城市居住、就业仍然受到严格控制。

以中国居民城乡收入收入差距为例,以城乡收入比衡量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年至年,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3倍。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随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稍微放缓,年城乡收入差距最大为3.28倍。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此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倍以上。年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减并在之后保持在2.7倍左右。由于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年的2.64∶1缩小到年的2.56∶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悬殊。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年各地党校培训学习重要内容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不仅是在解决不充分发展或经济增长问题,也是在回应不平衡发展或共同富裕问题。

城乡融合的核心,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社会的公正正义。21世纪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涵是:城乡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而非此消彼长。

三.《意见》的八大关键词

(一)过渡期

《意见》指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对脱贫的群众,关键是要做好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产业帮扶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成果的根本之策,补上技术、设施、资金等短板,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

设立5年过渡期,必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脱贫地区,要作为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加大支持力度,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集中予以支持。

(二)粮食安全

提升全社会对粮食安全意识。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并提出诸多措施保障粮食安全。这包括,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确保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尽快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三)土改

《意见》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如果能够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就可以向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迈出重要一步。

(四)系统重构

乡村振兴是整个城乡系统的重构。城乡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需要互动。农民进城带动城市化率提高,也提供了城市低工资劳动力,但城市政府没有支付进城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基本权利,低成本的城市化。这是上一轮城乡系统之间的关系。现在是要把整个城乡当成完整系统,来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的振兴。城市必须为流入城市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住房的解决、孩子教育、社会保障的问题。也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员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五)产业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产业具有泾渭分明的边界:农村主要生产农产品,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和提供服务产品,城乡商品流通呈现出农产品和工商业产品的对流。

新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变,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转变,农村将进一步从提供食品拓展到提供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等产品,并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导致城乡产业边界渐趋模糊,产业融合化、交错化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内在需求。

(六)双向流动

我国城乡要素配置主要对象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主要表现为要素从乡到城的单向流动,这种单向要素流动方式是中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新发展阶段,需要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配置。城乡要素含义大大拓展,除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还增加了管理、技术和数据等新要素,数据成为新要素并对其他要素的再配置产生催化作用。

(七)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包括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等内容。

(八)县域融合

赋予县域更充分的自主性、更充分的政策转化权、更充分的资源整合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陈剑观察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