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率先在全国专门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系列文件,形成了以“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保障体系,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国第一。
——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州长杨永英
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第一仗,这场硬仗能否打赢,决定脱贫攻坚整个战役能否取得全面胜利。
根据规划,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为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个,规划搬迁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1/3、占全国搬迁贫困人口1/6,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不仅仅是要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出来,还要让乡亲们“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单“亮眼”
截至今年2月10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入住万人,占“十三五”时期搬迁总规模70.21%,创历史之最。剩下56万人今年上半年将全部搬迁入住。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省年计划搬迁的44.8万搬迁对象已全部搬迁入住;年个安置项目全部建成,实际搬迁入住76.2万人;年计划建设的个安置项目工程量完成88.7%,建成住房14.3万套。
作为全国搬迁人口最多
任务最重的省份
贵州创造了
易地扶贫搬迁的奇迹!
成绩单如此“亮眼”
到底有什么“妙招”?
挪出穷窝天地宽 搬出大山幸福来
——贵州紧紧围绕“六个坚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年12月,贵州省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贵州大地上一幢幢崭新的“幸福楼”拔地而起
贵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部署,把精准要义贯穿始终,以“六个坚持”贯穿始终,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新路,让百万群众搬出大山、走进幸福。
“钱从哪里来?”
——“量身定制”释放政策红利
坚持省级统贷统还
贵州省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贷统还”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级政府全额提供“子弹”,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搬迁,并明确搬迁贫困群众自筹人均不超过元,切实解决基层政府和搬迁群众负担。
坚持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
为了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我省实施了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
铜仁碧江区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领到新房,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杨聪摄)
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先由民政供养服务机构进行安置,不能安置的,由政府提供安置房,免费居住。贵州还制定了建房标准红线,防止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搬到哪里去?
——城镇化集中安置走出新路
坚持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
铜仁印江跨区县易地搬迁群众集中出发,奔向新生活(杨聪摄)
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区域,界定迁出地区域条件和搬迁家庭个体条件,设置11个识别登记程序,以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20%)以上的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通过全面排查,摸清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个。
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阿妹戚托小镇
结合贵州人多地少的省情,坚持以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县城为主进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
册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的新锦家园
从年起,所有项目全部由县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采取统规统建,保障工程进度,以避免过去安置项目由乡镇实施,点多面广分散、制约资源集约化配置,以及因工作经验和技术力量不足带来的工程风险。
搬后怎么办?
——后续扶持有保障
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阿妹戚托小镇的妇女在社工的指导下学习做手工皂
精准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精准扶持困难就业人群增收。城镇化安置区就业的难点主要是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为此建立了三项保障机制:劳动力全员培训机制、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机制和产业配套机制。
扎实做好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
在2月23日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会上,贵州省率先在全国专门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系列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
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在贵阳召开。(多彩贵州网记者赵曌/摄)
为做好搬迁后的“后半篇”文章,贵州省提出建好“五个体系”: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社区治理体系,五是基层党建体系。
这场搬迁硬仗,时间之短、规模之大,创造了贵州历史之最,创造了不少奇迹,不仅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助力城乡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来源: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