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武陵山深处、梵净山西麓的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国土面积多属山区。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这是长期以来生活在山区里的贫困群众面对的共同难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出大山才有脱贫致富的希望。
“十三五”以来,该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个。今年初,贵州省提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通过搭建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全力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自部署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以来,该县以峨岭街道兴民社区安置点为样板,搭“五桥”、建“五家”,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感党恩树新风融入新生活
“今天我到这里来与大家座谈,就是想和大家讲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家的惠民政策。”近日,印江自治县委党校副校长黄继生在兴民社区的“新市民·追梦桥”专题党课时开门见山,和群众们拉起了家常。
“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跟党走”……党课上,现场群众情绪高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激情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战胜贫困、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围绕“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不定期组织教育宣讲会、励志座谈会,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话语积极向搬迁群众宣传政策理论、传递新时代正能量,引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谱搬迁群众思想意识新篇章。截至目前,全县8个安置点共开展各种宣讲、励志等感恩教育20余场,受益群众多名。
“凡是被国家、省、市、县和乡镇、社区表彰的都可以加分,大家要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性活动,比如志愿服务、爱护环境卫生等。”近日,兴民社区“文明储蓄所”前门庭若市,搬迁群众纷纷用积分前来兑换物品。
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占熬介绍,以“文明储蓄所”建设为抓手,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让文明在储蓄中不断增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并自觉成为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逐步实现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提高搬迁群众文明意识,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共创社区融合新文化,印江自治县坚持狠抓安置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注重”新时代文明家庭培养的重要精神。同时,在各安置点宣传“好家风、好家训”传承活动,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文明家庭评选”等评选活动,营造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关爱帮扶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县8个安置点召开搬迁群众院坝会50余次,面对面宣传政策余人次;开展文体活动13次,市民意识培训37场,受益搬迁群众多人。
稳就业促增收搭建致富桥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增强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提高就业水平,近日,一场育婴培训在兴民社区举行。
“我们培训内容包括孕产妇、婴幼儿日常照料和膳食的烹煮等......”来自大正学校的育婴师文娟正在给学员们讲解相关知识。
侯玲玲是该社区搬迁群众,得知家门口开设了就业培训班,她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城市生活压力大,丈夫一人打工挣钱养一家人,不容易。我也想提高就业能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据该县就业局派驻兴民社区就业推荐负责人张林林介绍,年以来,兴民社区共开设了家政、电工等技能培训班23期,培训技能型人才人左右。培训完后,省外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公司,点对点输送到江苏吴江区等地;省内通过劳务公司,推荐参训人员就近务工,最终真正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强服务解民忧搭建幸福桥
“我们搬到兴民社区居住以后,在办理社保、低保、医保等方面不仅办事方便,还能享受“一条龙”服务,低保每个月也比在老家多几十块钱。”在兴民社区便民综合办事服务大厅,身着红色T恤,笑语盈盈的代大姐格外显眼。
代大姐全名代爱屏,今年40岁,是印江中兴街道小河村人。年她的丈夫患病,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加之属于村里无房户,一家享受搬迁政策。
为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等实际问题,兴民社区安置点设立移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办事窗口,为搬迁群众代缴水电费等,同时负责搬迁群众水电维修、子女入学转学、就业就医等服务。
代大姐说,丈夫患病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经济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搬迁后,办事、看病在社区就可以完成,为她节约了大把的劳动时间,让她可以腾出双手去干活儿赚钱,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
采取“部门联动、街道主管、社区主责”的工作方式,围绕易地扶贫搬迁5个“3”改革配套经验,保留农民“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3块土地不变,配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医保、低保”惠民保障措施,通过“3+6”模式,让“新市民”住得下、稳得住的难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面对“新市民”快融入的难题,该县通过定期邀请交警、银行业务员等各方面人员到社区现场教学,重点培训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常识,制定兴民社区《新市民公约》,举办社区“公德大讲堂”和居民素质提升培训班,以“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为主题,开展“三评三比三争”活动,大力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宣传社会公德,营造社区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聪蔡茜
通讯员袁胜波
编辑尹洁
编审朱邪